有数以千计的香港人在天台假装生活
香港是一座向天空延展的立体城市。
摩天大楼在短短几十年间拔地而起,造就了香港独一无二的天台景观。无数个天台就像孤岛一样漂浮在这座城市的上空。
那里是每栋楼离天空最近的地方,也是一些香港人的精神庇护所。
以150米作为摩天大楼的界定门槛,香港现存摩天大楼不少于215栋,香港的摩天大楼不限于商业大厦,还包括了住宅。全球最高100栋住宅大楼中,最少一半位于香港。
正如哥德在《格言诗》写的那样:你要批评指点四周风景,首先得要爬上屋顶。
摩天大楼让城市的街道变成了峡谷,走在香港的马路抬头只能看到一小片天空,人在这种视线受阻的环境里待久了,会渐渐丧失想象力。
马路上人来人往,车辆川流不息,楼顶则是另一番景象。
大多数人并不了解香港,因为他们只是去购物,没有真正进入到香港人的生活中。要进入香港人的生活,天台是唯一的捷径。
天台对于香港人来说有多重要,从香港电影就可以窥见。
印象中的香港电影情节,谈大事必须在天台谈。谈到一个严肃的话题,双方会不谋而合的沉默,转身面对天台外的风景,深思,此时镜头往往会扫过香港繁华而美丽的土地。
自《无间道》之后,黄秋生、刘青云、吴镇宇、古天乐、郑伊健、刘德华、吴彦祖一干人等全都跑到天台上拍过片,无论警匪、黑帮、江湖或是兄弟,在这个离天更近的地方仿佛更容易敞开心扉,赤诚相见或者秘密只让天知道。
北角政府合署的天台是香港电影拍摄的最著名场地之一:其中梁朝伟和刘德华在《无间道》中两大天王对决的地点就是这里。有人调侃说日本的天台是用来告白的,香港的天台是用来抓贼的。
香港影视作品如此偏爱天台,其实也是因为天台原本就是港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在地少人稠的的香港,天台是很好的生活休闲场所,70、80年代时非常受本土中下层居民欢迎。
天台文化是最接地气的香港文化,自家楼上天台的鱼骨天线、架子床、晾衣架、杂物堆就是底层人民的香港记忆。
和摩天大楼一样高耸入云的是香港的房价。据统计,香港的住宅用地面积仅占全部土地面积的6.9%,当前房产均价高达120万美元(约合15.6万人民币/㎡)。
买不起房子的底层人,又不愿意去住逼仄的“棺材房”,只能到天台寻求解脱。
天台跟蜂巢一样,空间被最大化利用
在香港,天台屋属于违法建筑,但仍然有大量市民住在上面。据不完全统计,有上千香港人住在天台。这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,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普通人,他们也许是茶餐厅的服务员、商场保安、清洁工。
每天他们都得爬十几层的楼梯,对于年纪稍大的人来说,一口气爬到楼顶有点困难。所以香港的很多楼梯间都会放置供人休息的凳子。
这些人同样依靠双手建设城市,城市却没能还以他们一片安身的沃土。
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天台上,天台居民就会出来活动。
年近花甲的大爷会打赤膊在天台晨练,放假在家的小朋友在天台玩耍,还有人会用收集起来的雨水洗衣服,再将衣服晾起来,接受太阳的炙烤。
法国摄影师罗曼将镜头对准了生活在香港天台的人们。在他的镜头里,香港的天台社会显得如此真实。
他将这个系列命名为“concrete stories”(混凝土之上)
“这些照片都是没有经过编排的,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屋顶上会出现有趣的场景。所以当我在屋顶上等待的时候,我需要花几个小时去观察周围的屋顶。”
在楼顶,罗曼总会遇到一些印象深刻的画面。
“有一天,我在旺角的一个屋顶上,目睹了另一个惊人的景象。那天,在亚皆老道上有一个大型示威游行,街上有很多抗议者和警察。从高处的栖木上,我看不见街道,但我能清楚地听到人群的嘈杂声。我端着相机,在拍摄过程中,我意识到屋顶边缘的剪影是一个穿着校服的年轻女孩,她自己用智能手机拍下了这一幕。”
拥挤的城市环境,人们只能向上生长。对在楼顶种了30年蔬菜的张大妈来说,天台就是她位于闹市中的桃花源。
今年的瓜又熟了,张大妈拧下一个,送给了邻居。她在天台看着香港崛起,不管楼下有多喧闹,她从不多看一眼,她只关心自己的小菜园子。
像张大妈这样在天台种菜的香港人不在少数,有的人没有自己的天台,还会特地去租块天台来种。
天台屋并不是永远这般岁月静好。夏季,对于居住在天台屋的居民来说实在苦不堪言,房子会变成烤箱,只能往外跑流连在有冷气的商场内。到了冬天,寒风则会从铁皮房子的四面八方灌进来。
除了夏热冬冷,还得忍受时不时侵扰香港的台风。每年都会有新闻报道,台风将某栋楼的天台屋掀翻。但这还是没法劝退这些盘踞在楼顶的居民,因为他们除了天台,无处可去。
这种天台生活方式,起源于香港人的先辈。
上世纪,香港人不仅住在天台,就连学校和武馆也设置在天台。
在二次大战后出现高出生率及中国国共内战引致大量移民涌入后,香港人口短时间内急剧增长,但教育资源贫乏,学校缺乏独立校舍。于是天台小学应运而生,天台一度成为香港人的基础教育场所。
当时的外国高官访港,总会参观天台学校,把它当做“香港特色”。
到了50至80年代,香港流行学武,当年港产武打红星闻名世界,香港也成为全中国唯一保留传统武术之处。
因为地大租平,当年的武馆十之八九都设在唐楼天台,天台武馆悄然开张。80年代后,学武风气渐衰,天台武馆关了一家又一家。到2010年,旺角街市的最后一家武馆——“周永德医馆”也关闭了。
出于这种历史原因,天台成了香港这座钢筋混凝土城市的另一种寄托。一些香港人在天台出生,在天台恋爱,也在天台死去。
那些在天台生活的香港人,就像黄葛榕一样,代表了这座城市的精神,这个城市的精神在于城市居民坚韧的灵魂。
黄葛榕,一种常在香港旧楼天台长出来的树,从一条小裂缝开始,慢慢长成大树,够坚韧,就没有什么不可能。
到今天,承载了香港文化的天台,已经没有往日的喧闹。人们宁愿走上街头,也不愿意到天台去仰望更宽广的天空。
如果有一天,天台上变得空荡荡,那么香港可能就不是香港了。